在写作文的时候,有利于培养我们的表达能力,只有注重表达能力的提升,我们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文化的内涵作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文化的内涵作文篇1
大家从小时候认识字开始,都知道中华文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中华文化是历史民族努力创造出的成果,如今,有其中一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传承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那就是中华传统节日,中华传统节日的来源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先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国的传统节日包含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中元节、重阳节、除夕等重大节日,其中春节是最大也是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
临近五月,五月的到来说明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来临,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还有其他名称,又称为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等。说起端午节,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想到的便是纪念古代诗人屈原,人们最熟悉的传统习俗莫过于吃粽子,赛龙舟,但其实还要挂艾草、点雄黄酒,吃五毒等习俗。
小时候,听到端午节来临便按耐不动,因为对于一年吃一次的粽子最为期待,每到端午节来的时候,妈妈和奶奶都会准备好做粽子的材料,粽子有甜的、咸的、豆沙馅的、没有任何调味的,作为南方人来说,粽子当然要吃咸的啦,南方人对于咸粽子没有任何抵抗力,糯叽叽的糯米中间包裹着花生,咸蛋黄、猪肉等各种调料,想想都忍受不了,这个时候我相信对于北方人来说,一定会反驳粽子当然要吃甜的,对于是吃咸粽子还是甜粽子这个世纪大难题,南北方人双方都无法理解对方,其实每个地方的习俗和口味都不一样,但一样的是,我们都在过同一个节日,都尊重传统节日,或许我们无法理解双方的口味,但我相信大家都在尊重对方。
文化的内涵作文篇2
走过春节,我感受到的不再是质朴与热闹唱尽的繁华,而是初一的悲凉,十五的痛楚。
——题记
纷纷扬扬的大雪不停地下着,春节的步伐却丝毫未被厚雪遮挡。眼前的挂历在为它的到来做着最后几天的到计时。数着__年最后的几天,我不禁感叹:“春节来得真快!”
儿时的春节还历历在目。辞旧迎新的除夕夜上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山珍海味的佳肴。一家人其乐融融,有说有笑地欣赏春节联欢晚会。记忆中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多么精彩,似乎连一秒钟都不舍得离开电视机。到了零点,父亲将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就这样我们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 初一的早晨,全村人挤到寺庙,祈求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拜完佛,人们来到集市。这里早已成了欢乐的海洋。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样样绝活看得观众直叫好。挑着扁担的小货郎不停地叫卖着“吹糖人”、“琉璃响”、“猴上树”等。那响亮的吆喝声赛过阵阵鞭炮声。我穿梭在人山人海的人群中,感受那摩肩接踵的热闹,兴奋、快乐无以言喻。
可是,如今的春节悲喜交加。喜的是新的希望将在新的一年开始,悲的是我要强颜欢笑熬过这个无聊的春节。依然是辞旧迎新的除夕夜,一家人却和平日一样,吃完饭各自走进属于自己的天地,丝毫看不到除夕夜的气息。惟有窗外的声声鞭炮验证了今晚的存在。年复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已不再成为期待,老套的小品、老套的歌曲,毫无新意。没有庙会,没有人群,初一的大街冷清得如一个不属于人类的世界。从初二开始,进行了忙碌的走访。其实质就是吃喝。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大吉大利之类的陈词滥调说得心里别扭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形形色色的饮料、酒水挤满了窄小的胃;道道色彩艳丽的菜肴麻痹着欲哭无泪的舌尖。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还要强作儿时的兴奋,观看彻夜循环的晚会,听听属于别人的笑声,感受的却是自己困乏的双眼、无欲的胃、失望的情绪。
信息发达、媒体渲染的今天,人们对春节注入了太多的期望和商业炒作,将春节负荷得实在太重太重。电视里,明星们喜气洋洋的笑脸,真心诚意的祝福声在观众眼里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一种虚伪。网络上,精心制作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却成了网友们纷纷指责的对象。大街上,冷冷清清,似乎新年只存在于家中却不外露在街上。商店里,年味浓烈,“新春大减价”的活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顾客把钱往外掏。有时,几位顾客还为了一件商品争得面红耳赤,让人不禁怀疑:“这些商品莫非全是免费的。”说到底,还不是商场打着春节的幌子,骗取百姓的血汗钱罢了。唉,这样的春节不过也罢!
今年的春节复制着去年的春节,不知道明年的春节是否会让人们眼前一亮。期待着王安石笔下那个“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质朴动人的春节!
文化的内涵作文篇3
2月12日是汉族的春节,虽然我们不过年,但是周围的邻居热热闹闹的过年,我们看着也挺开心!我看到家家户户贴春联,外面放着漂亮的礼花。我还注意到大伙把“福”贴反了,问那些叔叔阿姨我才知道原来倒着贴是“福到”的意思。我还看到了好多有关马的窗花,做的可真漂亮啊!我还上网查了一些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文化的内涵作文篇4
品一品牛年新春的“吉祥三宝”
春节寄托着中国人对团圆的渴望和对家的“憧憬”,在“春风送暖入屠苏”中,与亲人分享“一盏”人生路上的成长与快乐,传递“阖家”的幸福与团圆,是如此让人心旷神怡。值此之际,与广大党员干部共品“吉祥三宝”一道,惟愿2021年的漫漫征途中,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实干之帆,推动中国号巨轮继续破浪前行。
“吉祥三宝”之“值班值守”,在春节保障中践行初心使命。春节值班是广大党员干部必不可少的职责之一,为让人民群众过上一个安全祥和的牛年春节,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责任心和使命感,统筹好疫情防控和春节保障,为人民群众过上一个安全祥和的牛年春节“保驾护航”。2021年春运从1月28日开始,根据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春运期间长途旅行会大幅减少,但是中短途出行可能增多,做好人民群众的出行通畅和交通安全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工作之一;要坚守值班岗位,细致严密地做好能源、通信、安保、物资供应等节日期间的各类保障工作;要扎实开展走访慰问,让困难群众温暖过节;要关心关爱“就地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他们带去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要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以优异的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吉祥三宝”之“年夜饭”,在万家灯火中抒发为民情怀。近期,全国多地相继出现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容不得丝毫麻痹和疏漏。为巩固当前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多个省市发出了“就地过年”的倡议,以最大程度缓解防疫压力,广大党员干部更应以身作则,做好“就地过年”的打算,正如苏轼所云“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顿年夜饭无论是在工作所在地,还是在温馨的家中,更或许在奔波的路上,都有着特别的意义。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战斗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条战线上,落实好“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实现了经济增长率先由负转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常言道“一家不圆万家圆”,望着中华大地处处万家灯火、欣欣向荣,这一顿“年夜饭”无论在何地,相信都会品出生活的吉祥如意和幸福圆满。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广大党员干部在守护万家灯火中,张满“乘风破浪、激昂青云”的梦想风帆,远航、远航,惟愿锦绣河山华灯初上、国泰民安。
文化的内涵作文篇5
?米香浓郁闽中年】
“廿八糍、廿九粿,初一早免起火。”日历进入腊月,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人们赶完年集、清理完屋里屋外的蛛丝烟尘,家家户户便开始赶制过年吃的美食。
我的家乡地处闽中,山区盛产稻米,乡亲们每日三餐以米制品丰富胃肠,却也有滋有味。
我们家每逢廿八就要打糍粑,廿九要做米粿祭祖。吃过年夜饭,一家人还要围炉炸豆腐、炸糍丸。灶膛里的火种会留着慢慢烧到“第二年”,于是就有了“廿八糍、廿九粿,初一早免起火”这个童谣。
米粿是用粳米打成的。把粳米蒸熟,再倒入石臼中捣烂,粳米色白如脂玉,嚼起来韧性十足。然后双手并用搓粿丸,动作像打太极拳,小时候我们跟着大人们学得不亦乐乎。
如果在打米粿时,加入葱花以及被香油爆炒过的鼠曲草,那便成了咸香的绿粿。掺红糖一起捶打,叫甜粿。把粿团塞入锡模,拓出来的形状如铃铛,再叠成宝塔样子,名曰“蛮头粿”。
山里起雾了,接着又下了霜,当太阳从阴霾里跳出,把天空的底色烤成青花瓷色时,年近了。这时,母亲会跟伯母一起,把磨好的米浆压成团,然后在筛子里搓揉,那一颗颗珍珠粉粒,便落下了筛眼,晒满了院场。
村里过年有互赠米粉的习俗,《清嘉录》谓之“送年盘”。苏轼在《馈岁》里写过:用春出的米磨出面,做一些米面之食送给邻里乡亲贺新年,这个米面就是米粉。米粉制作比米粿和珍珠粉复杂,米浆挤压成粉团,而后蒸熟了在石臼里捶打,再把粿团压出粿条来,需要入锅反反复复煮。
民间“庆贺多尚彩联,宾宴不离红蛋”,那酒糟染红的鸡蛋,是年节饮食的标配。年夜饭五花八门,米粉上桌如玉缕金丝,在盘中交织缠绵。长长的细条,搭上葱叶和佐料,色彩明快,给喜庆的家宴增添了无限温暖。
母亲在年夜饭后生火热油,我们兄弟姐妹围在灶台前,跟着炸糍丸。炸糍丸要用糯米粉拌上白糖捏成柱状,一段段掰下来放到油锅里,铜钱般大小的丸子炸熟后呈古铜色,寓意大富大贵。糍丸皮脆里酥,香甜可口,起锅后瓮藏,防止霉变。
村人待客如同小说里的梁山好汉,崇尚大块吃肉与大碗喝酒。家家户户自酿红酒数缸,然后在过年时每人三碗,敬遍所有宾客,直至一屋子的人都面红耳赤。那红酒绵柔香醇,并且甘甜爽口,许多人饮后拍手叫绝。倘若有朋自远方来,性情豪爽的乡亲,就会忙不迭地开坛倒酒,那持久的凝香随即冲天而起。那白瓷碗中春光潋滟,火红的琼浆如江波映日,涤荡胸腔。酒未入肠,人便陶醉。
生活的习惯形成了节日文化,一道道美食筑就一个个节日的内涵。时光在流逝,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但传统的年味在老百姓们欢乐的笑声中继续拔节成长!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