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范文网 >心得体会

教师读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是对作品的再创作,是我们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的方式,读后感要真实、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调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师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读后感精选5篇

教师读后感篇1

在课余时间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带给我深深的触动。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每一位老师在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都会感到都非常头痛。

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孩子们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就拿学习外语来说,有些学生采用“听”的方式更有效果,有些通过“看”能过目不忘,甚至能成为同学中的“活字典”。教师面对不同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各个方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不断出现。很多时候我们抱怨这些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设计多种活动,以适合他们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不同的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在自己的.课堂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让自己为“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而努力吧!

教师读后感篇2

近一段我品读了读过《教师人文读本》一书。

其中海伦凯勒著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深深地打动了我。海伦凯勒的坚强、奋斗、乐观与勇气深深敬佩。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在一岁半时,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接着又丧失语言表达能力。从此小小的海伦凯勒变得暴躁、任性和孤独。直到七岁,她在充满爱心与耐心、曾经接近失明、当时只有20岁的莎莉文老师费尽心思的引导下,走出了黑暗与孤寂,感受到了语言的神秘,领悟出了知识的神奇。从此,海伦凯勒求知若渴,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讲述了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她一生只有十九个月光明与声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关爱下,在亲朋好友的成全中,海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 她的世界只有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但她却顽强地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的确,我们太幸运了,我们拥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从今天起一定抓紧每一分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伦凯勒那样,不埋怨、不放弃,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奋发学习,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生命的价值!

我有《教师人文读本》一书做我的良师益友,相信我以后的日子会过得更充实。

教师读后感篇3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因此,在现实中,教育出现了不少违背发展规律,甚至是“大跃进”的现象。前一阶段我读了《致青年教师》,给了我很多借鉴。 特别对于教育的一个特征:慢有很深的感受。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他带给我们的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冲击。相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教育是慢的艺术”带给了我们更多的从容与淡定。正如吴非所言,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但有时非常容易就是训斥、强迫、禁止。当然这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但更可能是教师自身教养、对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爱心出了问题。的确,我们不少教师以“为学生好”的名义,做了很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事情,这是需要我们教师反思的。

社会现状反映了国人的一种浮躁心态,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这一思想也开始冲击着我们的教育。我们搞素质教育,就一股脑的把素质教育的种种做法,比赛似的加于我们的学校,各种兴趣班一拥而上,学校纷纷构建了属于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霎时间,每个学校热热闹闹,看似精彩纷呈。有人窃喜:素质教育已在我校提前结出成果了!可是,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快,只是为素质教育穿了一件外衣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是违背素质教育规律的。教育的快,还表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上。这也是一个极端。有人说,我只要升学率高了,就能遮百丑,于是乎,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没完没了的做作业,没完没了的考试,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美其名曰: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生是承受痛苦了,但也没发现学生得到舟啊。急速提高升学率与提高教学效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行为,属于拔苗助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作品,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是啊,教育的使命就是用耐心搀扶生命成长的一段时间,孩子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确认、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过程,我们可以给予学生一时的搀扶,但我们总不能拖着孩子跑啊。

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中,教师需要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生命去推动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在生命化教育的高度下,教育毫无疑问就是慢的艺术。如果教师用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学习生活就是他们生命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否愉快,这其实关系到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让“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共识,让教师们在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期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现在的教育不缺宏大的理论,更需要的是回归常识,教育是慢的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常识,需要我们去尊重。

教育是慢的智慧的艺术。教师要用心慢慢去做,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尊重。教育是润泽心灵的艺术,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耐心,减少教育浮躁与功利,这是教育真正的精彩。教育应该慢下来,欣赏细水长流的美妙风光。慢下来静静地看,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所有一切依然是美好如初,抑或是更加美好。慢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润物细无声”、“大爱无痕”、“诲人不倦”、“锲而不舍”等精髓的通俗诠释,对我们也是一种训诫。慢下来,我们才能从容领略教育事业的精彩;慢下来,我们才能细腻感受教育生命的神圣;慢下来,我们才能咀嚼教育生活的美好;慢下来,我们才能够轻轻触摸教育行走的真实!教育,就是扶着生命慢慢走!慢教育是新课程的一种态度,是教育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智慧和能力!我正享受着这个“慢”的状态,他是最自然的也是最真实的!

教师读后感篇4

今天,我们四年级组一起阅读并讨论了第30条“谈谈直观性问题”。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使用直观手段,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儿童心理学,又要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所以直观性是儿童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直观地展现景象、现象、人物、历史并不罕见,并通过这些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益。

在文中,有一句话让我们年级组老师陷入思考,继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度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句话强调了直观性也是要有选择地使用的,讲究一个时机,它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我们的语文姓“语”,学习的对象是语言,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点。我们该考虑直观性什么时候介入,怎样介入对语言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就拿多媒体辅助手段来说,这确实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如果我们把多媒体这个配角当成了主角,把直观展示代替了语言探究,这就是我们教师发生了认识上的偏差,用直观性剥夺了学生语言探究、语言实践的机会。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应该自豪才对》时,制作了精美的电子白板课件,播放了沙漠中狂风卷来,黄沙漫天飞舞的录像,场景令人震撼;清晰地展现了骆驼的脚掌、睫毛、驼峰,花了大量的时间探讨了三者在沙漠中的作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生物知识得到了拓展,而语文能力未见有明显发展。笔者不禁疑惑,这究竟是一节科学课、生物课,还是一节语文课?

我们对上述案例讨论后找到了对策,那就是我们还是要立足文本,在直观展示的时候更注意课件的内在美。课前,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文本,设计有利于学生语言发展的教学流程上花大工夫,明确课件的使用是为了使已有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才加进去。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排除对学生学习的干扰,不追求华丽的外表,把是否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放在第一位,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在多媒体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情感交流,让课文中的文字描述与眼前的景象叠加,然后转变为更为个性化的语言从学生的嘴里流淌出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让我们用苏老的一句话作为自勉“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我想,一定能恰如其分地选对方法,用好方法。

教师读后感篇5

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这么多学生相比,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他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趣味的必要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譬如我,摄影就是枯燥生活的调味剂。我喜欢耐心的用镜头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喜欢聚焦,喜欢虚化,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这不正如透过书本、穿过数字,去发现去探索每一个学生美的瞬间吗?一个有趣味的老师,他能将课堂变得有趣,在课堂之余,他还可以把更多有趣的事分享给学生。

书中值得借鉴的建议还有很多,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都有其独特的内涵。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读《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质6篇

模范教师事迹精选5篇

名教师述职报告精选5篇

英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精选5篇

辞职报告教师范文精选5篇

精选高中教师工作计划5篇

教师个人校本培训总结精选5篇

2023教师个人总结范文精选5篇

小学教师总结范文精选5篇

教师实习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818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