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能够激发读者对书籍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的理解,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下面是调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红星耀中国读后感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红星耀中国读后感篇1
斯诺的这次红色中国之旅,可以说是沿途坎坷,却又收获颇多。一个个耐人寻味的问题逐渐被解答,斯诺欣喜的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的印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态度温和的周恩来,军事才能出色的贺龙,具有幽默感的,人生五十始的徐特立,愉快爱笑的彭德怀等等,陆陆续续的中华苏维埃政府领导人与斯诺亲切地交谈,既不缺仪式感,又不失生活情。他们详细地向斯诺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加入共产党的原由以及对中国红军的感受,晤谈过后,斯诺也得到了继续探寻的方向。
除此之外,苏区中的无数人民给予了斯诺了很大的启发。在1929年,斯诺访问过陕西的几个旱灾区,目睹了那里成千上万人民活活饿死的悲惨景象,令人心酸。但是自从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实行了种种亲近民心的政策措施后,老百姓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食物充足了,衣服换新了,屋子修葺了,许多农民也加入了红军的队伍。这使得共产党在西北受到了群众的拥护,为后来的北上抗日奠定了基础。
我不禁扪心自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受到西北群众的拥护?苏区人民为什么愿意加入红军的队伍?红军为什么能顶着国民党部队的追击,奋勇走完这两万五千里长征?
我想,读完《红星照耀中国》,答案已经完全被解开了。这一切靠的是什么?有人说,靠的是坚持和勇气,但我认为不然,我想问,要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哪儿来的坚持和勇气?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不像秦始皇,决心要统一天下,而是一切都为了人民,为人民而革命,人民的日子过得幸福安康,就是中国共产党最伟大的胜利。
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侠客、各路好汉战胜强大的对手靠的也都是刚毅的信念。俯瞰今朝,中国高铁的全面运行,北斗卫星的运用实践,5g手机的大范围普及,疫情防控的胜利……都是中华民族劳动者们的信念凝聚成的结晶。
红星照耀中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是苏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放到现在,红星照耀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步实现,是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
作为学生的我们,应当坚守信念,奋发学习,奔向美好的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红星耀中国读后感篇2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记者。说是美国人倒不如说是中国人,之所以说是中国人,是因为他一生为记录中国共产主义战争为工作,从某种程度来讲斯诺是中华的斗争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到了中国西北部去实地采访中国共产党,可就是这一去便注定他写这本书的命运了。
这本书讲的是,埃德加收集军事将领的谈话,工人、战士、知识分子的谈话,揭示了中国红军的真正形象以及与日本战士,国民党的坚定斗争,让全世界恢复对中国的信誉。因为当时世界不了解中国是否为马克思主义者?纲领是什么?国民党与共产党到底哪方对?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争论是什么?他们是什么人?还有很多问题去问中国。
其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大渡河英雄,内容讲的是红军先锋队的指挥员刘伯承,他曾在四川的一个军阀的队中当过军官,他熟悉这个民族,了解彝族人痛恨汉人,他前往与彝族谈判,最后得到了武器,与红军联合打败川军,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从中我看出了红军的机智与勇气,和各个少数民族对统治的憎恶,以及希望恢复和平,追求自由的愿望。还有红军必胜的决心。
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那么其中的红星又是什么意思呢?没错,红星便是红军,那么中国又是什么呢?中国是世界上的那一颗红星。
从宏观上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推翻了外界对中国共产主义的负面影响,让中国共产党可以展翅飞翔,一鸣惊人。向世界展现中国最英勇的一面,也是这本书,给予国家很与民族希望,以振奋,以自由。
中国是世界上的那一颗红星,它也必将照亮整个世界!
红星耀中国读后感篇3
最近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作者是美国埃德加·斯诺,他是一名记者。这本书讲了作者从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时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红军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是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在书中,我认识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还记得,当斯诺走进红军队伍时,他被军中的场景惊讶到了,看着眼前的普通人,难道他就是毛泽东?穿着一身洗的发白的红军装,带着一顶普通的红军帽子。口袋中装着一个老旧的铁烟盒子,单凭这一点就能判定他是谁了吧。这样看起来他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年轻人,他领导着一支庞大的革命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斯诺在吃饭时,红军们吃的也非常简陋,只有蔬菜和馒头,在当时,肉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奢侈并稀有的。但就是这样一支吃不饱穿不暖的队伍,仍然为自己的国家搞革命。
在到毛泽东住处的时候,斯诺只看到了几具简陋的家具,其余的都是书。只是墙上有一张照片,上面的人眼神坚定,向远方望去,多年硝烟战场似乎没有在他脸上留下一点痕迹。他就是毛泽东,一个平凡而又神奇的人物。
斯诺以故事的形式向我们真实描述了中国红军为了理想而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这让我明白了:在这幸福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不负众望!
红星耀中国读后感篇4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china)》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在《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红星耀中国读后感篇5
这是一部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是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第一部采访实录。这位西方记者的名字叫埃德加·斯诺,这位美国记者在1936年的中国,冒着生命危险穿过了森严的国民党防线,进入华北的红色区域,只为探寻真实的红色中国。在险象环生的旅程中,斯诺既看到了哀鸿遍野、贫困极了腐朽透了的悲惨中国,更在与诸如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共产党人的交谈中了解了他们为争取民主独立而进行的极其艰苦的斗争,他在苏区的所见所闻为他解答了所有他对红军和革命政权的疑问,更令他生发出对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坚定执着的精神与信念以及远见卓识的历史眼光的由衷钦佩。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斯诺对于记者职业精神的执着坚守,看到他对目标理想的不懈追求,更令人感动的是斯诺由此产生了对红色中国的深深爱意,以至于在他逝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葬在了未名湖畔,永远留在了他为之努力过的土地。
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总有一个声音在我脑海中回响,那些革命者是多么不怕困难的坚定的人啊,斯诺更是这样的人,否则,就不会有这样一部震惊西方世界的名著了。
生活中,我们也要做一个不怕困难,坚定追求理想的人!
我过往的人生中有这样一件事,每每想起,总让我感到深深地遗憾,它甚至可以排在我最后悔的事件前三名。
我的高中时代由于当时的国家政策和家庭原因,是一个人在上海完成的,当时我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而我是由亲戚照顾的。高二的时候,凭着一些小聪明,我在学习状态比较轻松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各学科的情况也比较均衡,爸爸妈妈对我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放心,很多事情都交给我自己来决定。随着我升入高三,选文科还是选理科的问题首先摆在了眼前,一番权衡之下,我选择了自己比较擅长的文科,走进了文科班的教室。
高三的学习与高二完全不同,小聪明已经不足以让我轻松应对并保持领先了。我不得不和我的同学们一样,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苦苦奋战,努力朝着高考的目标前进,梦想着走在大学校园里的美好场景。但现实并不会因为梦想的美好而将残酷减弱半分。语文英语等文科固然是我的强项,但在越来越难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夹击之下,我渐渐地出现不能兼顾的情况,成绩开始走下坡路,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孤独感也在这个时候滋长起来,再看看周围同学卯足了劲冲刺的样子,我开始觉得我也许没办法实现我原来的那个目标了。那段时间,我虽然还是依着惯性咬紧了牙关拼命学习,但也隐隐知道我原来的那些自信与憧憬已开始暗暗地崩塌,是坚持还是放弃,那时的我举棋不定。
我们那个时候除了最后的高考,还有一个考试很重要,那就是会考,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学业水平考试,是分等第的,a当然是最好的,有一些学科是在高三进行会考的,比如语数外等。会考在高考前两个月完结。由于之前的基础不错,我的会考成绩也算是不错的。于是,当会考成绩全部出炉的时候,一个不晓得算不算得上好的机会降临了。老师告诉我们,在上师大有一场志愿填报的活动,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我去之前特意穿上了我最喜欢的一条白色长裙,因为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进大学校园。在上师大的招生摊位前,一位很亲切的老师问了我会考成绩,说凭借我的会考成绩可以参加选送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班。这对当时的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为如果选送成功,就意味着我可以不参加高考直升大学,那接下里两个月的日子我就彻底解放啦!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我欣喜万分地填写了报名单。
果然,不久后的一天,班主任在下课的时候叫我去了他的办公室,他给了我一个信封,说那是上师大寄来的选送录取通知,他深深地看着我(当然我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老师眼中的深意),他问我真的决定了吗?我很高兴地告诉他决定了,他又深深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说,你其实可以再努力一下。然而我只要想到我比我的同学们要早两个月结束这“苦难”的日子,就无比地欢欣,于是告别老师连蹦带跳地回教室去和我的好朋友们分享这天大的喜讯。放学后,我立刻打电话告诉了爸爸妈妈,现在回忆起来,妈妈在电话里曾说过一句,上师大还是可惜了一点。
接下来的日子,也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两个月的自由与轻松是仅次于中考后的那个暑假的,为什么仅次于呢?是因为我虽然已经被录取,但学还是要上的,所以并不是完全的自由。但当我看着同学们愁眉深锁苦不堪言的时候,心里的暗爽简直是又罪恶又痛快的。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7月7日,那时的高考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天很热,光明中学门口高大的梧桐树也不能带来丝毫的阴凉,作为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我在学校的围栏外面陪着我的同学们度过了第一场语文考试的时间。我的耳边是轰响的蝉鸣声,浑身冒着汗,心里却并没有意料中的轻松,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和这场也许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考试永远地再见了,只是因为我害怕,我害怕困难,我不愿意去拼。我选择了一条看上去很容易,但也许并不真的适合我的道路,那一刻,我开始怀疑,我的选择真的对吗?想到我的同学们正在为自己的青春和梦想拼尽全力,而我却像一个胆小鬼一样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懊恼开始升温,但一切都来不及了。
在之后漫长的时间里,高考这个词成了我心里不能碰触的地方,每每想起,总伴随着深深的遗憾。所以,在朝着目标前进的道路上,唯有无惧困难,不被安逸和捷径诱惑,坚定走下去,才能获得成功,不留遗憾。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6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0字》,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秘的价值所在。
红星耀中国读后感篇6
莽莽大西北,平沙无垠,不见人烟,蓬断草枯,胡雁哀鸣,又是一个“狂暴”的日子,黄沙对于大西北来说是很稀松平常的东西。恶劣,荒凉,是最让我先想到的两个词语,汗水渐渐打湿我的衣衫,一阵狂影,把我带到了几十年前。
斯诺,美国记者,他来到红色中国,也许是冥冥中一种缘分,他被当局授意为当权者撰写歌功颂德的文章,可他不肯违背良知,在宋庆龄等人的帮助下,来到了苏区。
到了这里,才发现外界所谓的“土匪根据地”都是骗人的,相反,这里是有生气的,他发现了表面死气沉沉的中国偶尔冒出的一丝生机的源泉。
哈,红色,朴实无华的红色,它不仅仅是希望的颜色,更是万千前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打下的江山。
冲锋号的响声已经吹起,
亿万的中国人民不再恐惧,
有的只是___的利益,
沉睡的雄狮啊,它已经站起,
将黑夜变成白天,将深蓝染成暗金
醒来吧,雄狮,
将过去深埋,抬头向前,
迎来的终将是美好的明天
大西北,我会记住你的,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今为卫星导弹中心,前方,五颗红星渐渐升起,照耀华夏大地。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魂!
红星耀中国读后感篇7
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我阅读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巨著,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报道性作品,记录了自一九三六年六月至十月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到处都是荒弃的天地、饥饿的人民和频繁的战争。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跻身历史的大舞台,他们或智慧、或英勇、或民主、或仁义……
一九三六年,三十一岁的斯诺,一位孤单英雄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种种好奇和疑问,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红色苏区,只为寻求真相。从这一年的六月至十月,他用旁观者冷静、客观又带着些幽默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那段红色岁月。没有空泛的理论和枯燥的政治术语,也不同于目的性明确的宣传稿件,在他笔下,一个个的生活、战斗的场景扑面而来。斯诺采用采访、叙述、日记等多种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乐观、自由、平等、和谐的“红色之邦”。
在这本书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赋予了永恒和崇高。不论是彪炳史册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还是年龄虽小斗争经验却很丰富的“红小鬼”,他们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眼神坚定,笑容纯粹,有血有肉,丰满立体。这些红军战士偶尔也会有些粗鲁、莽撞,但是内心的赤诚、意志的坚韧却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熠熠生辉。
通过斯诺的笔墨,我们得以窥见红色中国的产生、发展、壮大的原因,了解到那片红色区域上人们的生活和战斗。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活让我们犹如踏上了那片土地,呼吸着那纯净的山风。在微风中,我们仿佛可以嗅到理想,嗅到那些即使历经绝境也没有动摇的信念,那些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贵心灵……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需要我们去了解,更需要我们去把握它发展的客观规律。让我们跟随斯诺的脚步,走进那段风云起伏的历史,感受那充满激情的岁月。相信经过这趟“红色旅程”,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