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要写心得体会记录自己的感受,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难免会和心得体会打交道,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让生命的花绽放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让生命的花绽放心得体会篇1
开幕式上,伴随着国际残奥委会会旗冉冉升起,国际残奥委会会歌回荡在国家体育场上空。很少有人知道,此次演奏国际残奥委会会歌的乐手是47名来自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的盲人孩子。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是一支由盲人组成的管乐团,成立于2011年,最初由34名老师、36名盲孩组成。历经10余年的发展,乐团现已发展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盲人管乐团。本次参加演出的成员由小学三年级到高三年级的孩子组成,年龄最小的仅10岁。
扬帆管乐团的负责老师介绍,2021年11月接到演出任务后,根据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工作安排,他们从100余名团员中选拔出47名音准、节奏都比较好的团员参演。从拿到乐谱到参加正式演出,只有49天时间。管乐团师生们放弃了寒假休息,进行了高强度集训,一遍又一遍地记谱、演奏、排练,师生们克服了种种困难,5天内就完成了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未来赞美诗》的首次排练。
2月8日,师生一行63人启程赴北京。负责老师告诉记者,管乐团的绝大部分孩子都出生于农村,不少孩子是第一次乘坐飞机,第一次来北京,能够参加冬残奥会开幕式表演,所有人的心情都非常激动,振奋不已。
进入封闭管理开始集训后,天气寒冷、气候干燥、饮食不习惯……各种困难接踵而来。然而,这些都不是最困难的。因为视力障碍,普通人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动作,比如出场时持乐器的姿势、预备演奏时拿乐器的动作……孩子们做起来非常困难,需要老师们手把手指导和纠正。此外,寒冷的气温也是乐团面临的一大考验。演奏时,孩子们不仅要在寒冷的环境中长时间站立,还要克服铜管乐器被冻住后,吹不响或者吹跑调的问题。
为了完美地展现这1分58秒的“声行合一”。孩子们每天都冒着严寒在室外训练半个小时以上,通过不断练习,他们逐渐适应了演奏环境,联排表现得一次比一次好。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观看了扬帆管乐团的演奏后,感动地称赞:“音准特别好,演奏得特别棒,你们太棒了!”
训练中,每当询问孩子们苦不苦,累不累,他们都会回答:“苦,累,但是值得!”他们认为,能够参与冬残奥盛会,这份荣耀就值得全力以赴。
让生命的花绽放心得体会篇2
10日晚,北京残奥会场地自行车男子项目的比赛正在进行。澳大利亚的电视台解说员语速越来越快,甚至来不及喘气,语速堪比运动员车轮旋转的速度。随着两组运动员几乎同时冲过终点线,解说员的声音终于平缓下来,屏息的观众也终于可以跟着喘口气了。
残奥会带给人们的是同样吸引人的体育比赛,观众可以从中获得同样的快感。这样精彩的体育比赛,与健全人参加的比赛别无二致。澳大利亚残奥会运动员卡特里娜·维博日前在北京说:“我希望大家都能看看残奥会比赛,有人认为残奥会重在参与,竞赛次之,但我要说,残奥会跟其他任何运动一样,每个运动员只有奋力拼搏才能成为佼佼者,残奥会一样有兴奋和失望。”
今年31岁的澳大利亚田径运动员卡特里娜,18岁时被当作有前途的球类选手进行培养。但不久后她患了轻度脑瘫,便转战田径赛场,至今已在三届残奥会上获得3枚金牌、3枚银牌和1枚铜牌。从健全人到残疾人,从奥运会到残奥会,卡特里娜体会更多。她说,残奥会是真正的体育比赛,只不过运动员碰巧身有残疾而已,但他们训练的艰苦比以前更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残奥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澳大利亚,20年前残奥运动员甚至没有队服,而且要自己支付旅费。现在运动员们不仅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大量资金支持,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好的教练指导。媒体也比以前更关注残奥会,电视转播时长增加了,报纸特写也是栩栩如生。这一切,都与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献给世界同样精彩的比赛密不可分。
让生命的花绽放心得体会篇3
由九个火种汇聚而成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圣火3月3日展开第二天的传递活动,“九天之火”继续温暖前行。
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活动3月3日上午分别在以“逐梦冬奥”为主题的张家口市民广场、以“舞动雪韵”为主题的崇礼太舞滑雪场、以“古镇新姿”为主题的蔚县暖泉古镇和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怀来官厅水库湿地公园上演。3月3日下午,圣火还在以“万国园林”为主题的北京世园公园传递。另外还有来自国际残奥委会大家庭的21名火炬手,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进行了闭环内火炬传递。
在河北张家口崇礼太舞滑雪场,曾带队获得2008年北京残奥会举重比赛金牌,去年又带队夺得东京残奥会举重项目三金两银佳绩的教练员孙晓刚是火炬手之一,他说:“能够担任火炬手是一次很光荣的经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感受体育的魅力、体育的快乐,将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出去。希望运动员在冬残奥会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享受比赛过程,留下美好回忆。”保定市体育局教练员、前残奥会乒乓球冠军葛杨也说道:“能够参与这次火炬传递我十分激动,回去后将在残疾人体育运动方面继续做贡献,让更多人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国际残奥委会副主席杜安·卡勒3月3日下午也参与了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闭环内的火炬传递活动,他说:“1994年我就来过中国,如今能够在这里握着北京冬残奥会的火炬,我感觉非常棒。特别期待运动员们能够在那些美妙的场馆里,上演精彩的运动表现!”
3月4日,火炬传递活动将继续在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以“追梦之路”为主题的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和以“冬奥之家”为主题的北京冬奥组委驻地传递。
让生命的花绽放心得体会篇4
他虽然看不到光,但点亮了整个夜空。
这是一个关于“我们这15%”的故事:
当今世界有12亿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15%,其中仅中国就有8500多万残疾人。
他们从来都不是“那15%”,而是“我们这15%”。
这还是一个关于“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故事——
从1976年第一届冬残奥会举办至今,无数残疾人运动员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展现了人生的昂扬与顽强,展现出体育的精神与魅力。
雪花纷飞不会因翅膀受伤而停下,体育的精神也不会局限于赛场之内。
在追求梦想的人生竞技场上,一段段百折不挠的自强故事、一个个奋勇拼搏的顽强身影、一次次锲而不舍的艰难突破,无不诠释着不屈的品格、奋斗的意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奏响了一曲自强不息的生命赞歌。
当本届冬残奥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坐姿)比赛金牌获得者——杨洪琼的身影在最后一个直道尽头出现时,深蓝色的护目镜镜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绚烂的光辉。她大口喘着气,握紧手杖的双臂用力撑向雪道。撞线的那一刻,她笑得阳光灿烂。
“在滑雪场上,我就是里斯陶的眼睛。”德国高山滑雪队领滑员布伦策尔在谈到自己与视障运动员队友里斯陶的合作时说:“她完全信赖我,而我也在与她的合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们之间不可分割。”
22岁的挪威运动员彼得森自小下肢瘫痪,但他从未自暴自弃,而是通过高山滑雪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滑一辈子雪”,用拼搏精神“照亮”更多残疾人的梦想。
如果说观看北京冬奥会,为的是分享人类挑战极限的喜悦,那么观看北京冬残奥会,收获的则是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和来自心灵深处的触动。
世界上没有两朵一模一样的雪花。每一个笑容,每一次拥抱,每一句初听,看似平淡无奇,细品却总是让人“破防”的话语,都触摸到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柔软,让人笑中带泪,泪中有笑。
这就是冬残奥会的力量。
“残奥会可以改变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我们将借此努力实现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世界,这是残奥会独具的意义。”国际残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克莱格·斯宾塞如是说。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随着本届冬残奥会揭幕,当6个大项的顶尖选手齐聚中国,为金牌而战、为荣耀而战、为超越自我而战,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犹如阴霾之中的一束光,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当下,为世界点亮了新的希望。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带给世界的激励余韵悠长。
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曾说:“残疾人运动是唤醒人类良知的运动。”
进一步来看,一部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史,就是一部人类呵护生命、关爱生命的文明史。尊重残疾人、爱护残疾人、帮助残疾人,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国际残奥委会宣传短片《我们这15%》,就是这一理念的集中表现。
为了“这15%”,中国目光向内,为8500多万残疾人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为了“这15%”,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确保“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在冬残奥会开幕前夕,《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正式发布。正如蓝皮书所指出的,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而北京冬残奥会的举办,将对这个群体产生深远影响。
以举办冬残奥会为契机,全国各地掀起了无障碍城市建设高潮。截至2020年,北京市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配置率已经达到93%,城市主要道路的盲道基本上实现“无断点”。2021年,河北省张家口市获得“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称号。未来,将会有更多无障碍设施投入运行,方便残疾人走出家门,更好融入社会生活中。
事实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是值得信任的。
“本届冬残奥会是一届非常出色、非常精彩的赛事。”克莱格·斯宾塞说,2008年北京夏季残奥会时,中国提高了残奥运动的水准;2022年,中国再次将冬残奥运动带到了新的高度。
多国人士和媒体认为,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向世界传递了信心、友爱与希望,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本届冬残奥会为世界展示了竞技之美、精神之美、生命之美。
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一届“同样精彩”的冬残奥会,两场“冰雪之约”如同一部《命运交响曲》,彰显出“残健融合”的理念,也从另一个层面传递出“我们这15%”与“我们这85%”携手“一起向未来”的价值追求。
是的,如果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审视地球家园,那么从来就没有什么“他们”,有且只有“我们”。
让生命的花绽放心得体会篇5
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北京体育大学的90名演员,身着雪白的服装,跟随《冬残奥圆舞曲》的音乐,在国家体育场幻化成一朵朵闪亮的雪花,舞动出流动的冰雪世界。
2月13日深夜1点,距冬残奥会开幕还有19天,北京顺义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依然灯火通明,临时搭建的10米高台上,编导裴云不断喊着指令,90名演员在手语老师帮助下调整着自己的位置。编导李文倩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这次借调到导演组参与《圆舞曲》的编创,她非常兴奋地一路小跑来到场边的空地,在地上用一根根牙签摆出了各式各样的雪花造型,“每根牙签就代表一名演员,我们最初想了100组雪花造型。”李文倩说。
?圆舞曲》的排练结束时间总是很晚,艺术团舞蹈一队聋人演员魏菁阳打着手语:“我们通常是早上9点排练到晚上11点,如果是在这个模拟场地排练就会更晚些。”模拟场地是三个训练场馆中最大也是最冷的,演员都穿着厚厚的长羽绒服,舞蹈中有很多翻滚动作,需要演员躺在地上完成,一晚练下来,地面都干净了。
两个多月的排练下来,大部分演员的舞蹈鞋都磨破了,魏菁阳用黄色胶布把自己的红色棉舞蹈鞋缠住继续排练。“你可以看看刘巧的舞蹈鞋。”艺术团三队演员徐可心捂住自己的脚指头调皮地说。舞蹈三队演员刘巧的舞蹈鞋已经可以开口“说话”了,她和队友都是艺术团附属学校2015级学生,现在一起就读于长春大学舞蹈专业。艺术团新买的舞蹈鞋早早就到了基地,没有人去换新鞋,“都不想换,磨损得太快,这样节约一些。”这一双双破损的舞蹈鞋,也是演员们为冬残奥会开幕式奋斗的战绩。
?圆舞曲》需要演员通过旋转椅子完成舞蹈动作,椅子和人如何协调一致,如何控制好旋转是关键,也是训练难度最大的环节,这需要长时间不断练习和磨合,才能形成人椅一体。魏菁阳说:“我们刚开始练,身上被椅子硌得到处是淤青,感觉身体都不是自己的,睡觉都能疼醒。”艰苦的训练、身体的疼痛并没有阻挡大家训练的热情,最后都坚持了下来,没有人退出。
“鸟巢”的夜晚,他们用希望和坚持舞出了一副流动的冰雪美景,让冬残奥之花绽放。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