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范文网 >策划方案

小学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一份清晰的评估标准在教案中能够帮助教师更客观地评价学生表现,教案的灵活调整能力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应变,适应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小学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30—31页“回收废品”。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学生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能力目标: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如何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师:小朋友喜欢去公园吗?那,老师就带大家去公园瞧一瞧。(播放课件)公园里的景色真美呀,有绿树、有凉亭、还有人工湖……这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欢乐呀!可是,人们又给公园留下了什么呢?大家喜欢现在的公园吗?为什么?你们打算怎么做?

2. 板书课题:回收废品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播放课件)

师:瞧,这三位小朋友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正在收集塑料瓶。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还是让他们自己来介绍吧。

2. 播放课件。

3. 指名说说,从三位小朋友的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

4.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生2: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5. 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1)找一找:要解决“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这个数学问题,必须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2)读一读:把找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遍。

(3)试一试:学生动手摆学具,试着列出算式。

(4)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

(5)师小结:原来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要用加法,多了多少就加上多少。

6. 解决第二个问题——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1)找一找,要解决“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这个数学问题,必须用到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同桌讨论、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学生汇报。

(4)师小结:哦,要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要用减法来计算,少了几就减几。

7. 比较两个问题的解答方法,进一步明确比多比少问题的解答思路。

8. 我们为什么要收集塑料瓶呢?听听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塑料埋在地下很多年都不会“腐烂”,它会危害庄稼的生长。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出示课件)

1. 收集易拉罐。

2. 收集旧电池。

3. 折幸运星。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1.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你们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 学生自由回答。

小学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p50例2及“练一练”,练习八第5-8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

教学难点: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提问: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

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y求长呢?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面积÷宽=长)

2.初探:

一块长方形土地,长16米,宽14米;另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14米,这两块土地的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

摘录信息:

长方形

正方形

学生摘录信息后列式解答。

16x14+14x14

(16+14)x14说说你是为什么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列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交流共享

1.出示例题。

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修建时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1)指导学生画图:先画什么?可标出哪些数据?

再画什么?比划一下朝哪个方向画?可标出哪些数据?

最后画什么?可标出什么?(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画,然后用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2)分析数量关系:增加部分是什么图形?与原来长方形有联系吗?要求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告诉我们了?怎么求?

(3)列式解题。18÷3x8=48(平方米)

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2.小结:提问:画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帮助看清小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两种方法:(8+3)x(18÷3)或者18÷3x8+18 (8+3) 求的是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在图中画出增加或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会读小数。

2、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自然、人文景观的数据的读写,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

小数部分的读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什么叫小数呢?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小数呢?三位小数呢?学生回忆整数读法并在全班交流。

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会读小数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的读法。

二、自由讨论、学习新知

1、教师用卡片出示例

0.7,0.19

2、学生先自由读一读,再抽读。

3、议一议:读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归纳小结小数的读法,强调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三、巩固新知

1、同桌相互读数。(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十三第4题。

让学生独立看题后,再把自己从题中获得的信息告诉同桌或全班同学。

3、练习十三第5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表格,并向学生简介表中一些名称的含义。

再让学生看表分组接龙游戏。

4、练习十三第6题学生自己看图写数,三人板演,集体订正。

5、指导练习。

(1)第9题。

教师:5.6与5.7之间相差多少?让学生数一数,5.6与5.7之间平均分成了多少份?从而认识到把0.1平均分成10份,即比0.1更小的计数单位是0.01。因此,第1小题应该填两位小数。

同理,比0.01更小的计数单位是0.001,第2小题应该填三位小数。

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10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明白每个小数位上的数代表着什么。

四、拓展提高

1、练习十三第1、2、3、7、8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思考题:第12题用2,5和3个0写小数。

(1)1个0都不读出来的一位小数。

(2)3个0都读出来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读一读。

3、课后作业:第11题和第13题。

回家请父母帮忙,与父母共同完成。

五、课后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写

0.7读作:零点七

0.19读作:零点一九

3.08读作:三点零八

103.503读作:一百零三点五零三

读整数部分时按整数读法来读,读小数部分时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小学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小学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较熟练地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难点: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练习

24÷3= 8÷4= 10÷2= 27÷3= 18÷6=

12÷2= 15÷5= 36÷6= 20÷4= 30÷5=

2、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

( )七二十八 ( )九五十四 ( )八五十六

( )八四十 ( )八二十四 ( )九七十二

3、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32÷4= 想四( )三十二

二、新课

谈话引入: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阳光小学的同学们开始为庆祝自己的节日做准备啦。你们看,他们在做什么?

三、解决问题,掌握求商方法

(1)每行挂几面?

观察例1图,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56÷8)

你是怎样想出商的?(除数是8,想8的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除以8等于7.)

如果把56面小旗挂成7行,平均每行挂几面?怎样解答?(56÷7=8)

比较56÷8=7 56÷7=8,你有什么发现?

(商和除数交换了位置,用的是同一句口诀七八五十六求商)

(2)每组几颗星星?

出示图中第二组的同学们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学们做了49颗五角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几颗?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49÷7=7,除数是7,想7的口诀七七四十九,商是7)

(3)能摆几行?

出示图中第三组的同学们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学们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同学们独立解决这个问题。(27÷9=3,除数是9,想9的口诀三九二十七,商是3. )

(4)小结,揭题

1、算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

2、用到了7、8、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试一试

课本39页做一做第一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回忆计算过程,大家总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熟练掌握

1、帮小猴子摘桃

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各组出9名同学,一人一题,直接写出得数,哪组算的又对又快,这组就可以帮小猴先摘到桃。

两组学生比赛,算完核对结果。

2、小鸟回家

依据小鸟口中的算式卡片,用打手势的方法判断,比如21÷7=3,这只小鸟住3号房子,你们就打3的手势。

3、3、4、5、6题做书上,集体订正。

四、学生谈收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用7、8、9的口诀求商

56÷8=7 56÷7=8

(七)八五十六 七(八)五十六

49÷7=7 27÷9=3

(七)四十九 (三)九二十七

小学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2年级我作文最新7篇

小学2年级我作文优秀7篇

小学2年级钓鱼作文5篇

2年级的优秀作文小学作文7篇

小学2年级我作文精选7篇

2年级小学作文优秀8篇

2年级的优秀作文小学作文优秀8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教案推荐6篇

小学2年级作文写景的作文7篇

2年级的优秀作文小学作文优质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921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