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范文网 >策划方案

人教版四年级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

教案准备得当,教师们才能更加有信心地进行授课,教案写好了,让我们能够有系统地进行教学准备,调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四年级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

人教版四年级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知道这两种运算的意义(即: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2.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及互逆关系

3.可以熟练对一个算式各部分进行转换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关系求解算式中的未知数(必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内容:

一、预习、新课呈现

1.举例:班上有30个女生,12个男生,则班上共有多少个同学?(算式为30+12=42),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叫加法?加法的定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的.的数叫做和。

2.举例:班上总共有42个学生,其中男生有12个,那么有女生多少个?(算式为42-12=30),提问让同学们思考什么叫减法?减法的定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要求的加数叫做差。

思考:如果已知的是班级总人数和女生人数,那么算式应该怎么列,各部分的名称又是什么?

3.根据上面给的两个例子,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尝试总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二、课堂练习

1. 根据3468+475=39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943-3468= 3943-475=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例:28+19=47 47-19=28 47-28=19

(1)247+435=682

(2)643-175=468

(3)569-346=223

3、猜猜我是几?

(1)我减去56得120

(2)483加上我得数是792

4、下面各题应该用什么办法计算,为什么?

(1)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2)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共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三、课堂总结

串讲知识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常用单位“度”和度的符号“°”。

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怎样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分别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角,再在同桌中相互观察,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的?

2、课件演示采用重合比较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3、教师:尽管我们能通过观察比较或重合比较的方法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但到底大多少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量角。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

出示教材第40页制作量角器的原理介绍,并出示量角器。

(1)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运用课件逐一向学生介绍:中心、外刻度、内刻度、外刻度0°刻度线,内刻度0°刻度线和角的计量单位“度”以及度的符号。

(板书:1°)

(2)分别在量角器上找一找外刻度的45°、85°、165°的刻度线和内刻度的30°、60°、150°的'刻度线。

2、教学例1。

讨论:怎样用量角器量出前面看到的∠1的度数呢?

(1)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演示测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线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第三步:读准数,看角的另一边落到量角器的哪一个刻度线上,这个刻度所对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照样子量出教材第40页中∠1和∠2的度数。

学生动手量一量,看准刻度,记在旁边。怎样看刻度,你有什么好办法?

(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边向右,就认里圈的刻度数;相反就认外圈的刻度数)

3、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1)观察下面两个角,哪个角的边画得长一些?

(2)猜想一下哪个角大一些。

(3)动手量一量,验证一下你的猜想,你发现了什么?

(4)在教材上把左边一个角的两条边延长,再量一量,看看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お

结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张开越大,角越大。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图中的量角器上分别找到相应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注意刻度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点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3题。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师指名汇报各个角的度数,集体订正,要求测量不准确的同学重新测量一次。

3、教材“练习七”第2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分别记下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4、教材“练习七”第3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5、教材“练习七”第4题。

(1)量出图中4个角的度数,并记下来。

(2)∠1与∠3有什么关系?∠2与∠4呢?

(3)你能发现什么?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和本领?测量角的大小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动手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通过对比,观察了解角的大小的实质问题,培养认真、细致和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也激发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人教版四年级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比醚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盒∶鳌⑿『旌托∏浚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钡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人教版四年级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能证明它们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应用所得的结论通过计算和证明解决一些问题;

3、通过证明使学生对证明的必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4、通过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渗透集合思想。

5、通过理解四种四边形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应用所得的结论通过计算和证明解决一些问题;

2、难点: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及性质,利用所得的结论通过计算和证明解决一些问题;

3、疑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共性,特性及从属关系(可以通过列表、画图,简单的关系图,举反例等来说明)。

三、教学方法

归纳法,边讲边练法。

四、教学手段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特殊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邻角互补

对角线互相平分

矩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菱形

对边平行且四

条边都相等

对角相等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

对边平行且四

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二)讲解新课

1、回顾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平行线相等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练习1:(投影)

(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40°,则∠a=_____,∠c=_____,∠d=_____、

(2)菱形的对角线长分别为24和10,则此菱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_,面积为____________、

(3)矩形abcd对角线夹角为60°,ab=2cm则对角线长为,矩形面积为;

(4)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构成四边形是,当四边形是(图形)时,新的四边形是菱形

2、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角:角:

性质边:判定边:

对角线:对角线:

1)通过从角,边,对角线三方面、让学生叙述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义和它们的特殊性质,以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图表进一步、说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内在联系。

3、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应用:(例题图1)

例:如图1,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ef与两边ab,cd的延长线分别交于e、f,请你猜一猜,得到新的四边形aecf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练习2计算与证明题:

1)如图2,在abcd中,已知ab=4cm,

bc=9cm,∠b=30°,求abcd的面积。

2)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

∠acd的平分线cf交ad于点f,

ef⊥ac于点e,

①请你猜一猜线段df与ae是什么关系?

证明你的结论。

②当ef=2cm时,求正方形的边长。

练习3拓展

(3)如图4,已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o,e是ac上一点,过点a作ag⊥eb,垂足为g,ag交bd于点f。求证:oe=of

变式:对上述命题,若点e在ac的延长线上,ag ⊥ eb,且交eb的延长于点g,ag的延长线交db的延长线于点f,其他条件不变(如图5),则结论“oe=of”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4)如图6,四边形ABCD中,∠adc=∠abc=90°,ad=cd,dp⊥ab于点p,若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18,求dp的长。小明想了个办法:

沿着dp将△adp剪下来,补到△cdf处,这时pdfb恰好为一个正方形。

①你能证明它是一个正方形吗?②你能求dp的长吗?

(四)小结:(1)特殊四边形我们要从角,边,对角线的变化上认识其特殊性和内在联系

(2)四边形的问题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解决。+

(五)作业:59页6、7、8题,伴你学45页~46页。

人教版四年级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第3单元

角的度量

第2课时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常用单位“度”和度的符号“°”。

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怎样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分别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角,再在同桌中相互观察,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的?

2、课件演示采用重合比较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3、教师:尽管我们能通过观察比较或重合比较的方法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但到底大多少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量角。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

出示教材第40页制作量角器的原理介绍,并出示量角器。

(1)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运用课件逐一向学生介绍:中心、外刻度、内刻度、外刻度0°刻度线,内刻度0°刻度线和角的计量单位“度”以及度的符号。

(板书:1°)

(2)分别在量角器上找一找外刻度的`45°、85°、165°的刻度线和内刻度的30°、60°、150°的刻度线。

2、教学例1。

讨论:怎样用量角器量出前面看到的∠1的度数呢?

(1)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演示测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线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第三步:读准数,看角的另一边落到量角器的哪一个刻度线上,这个刻度所对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照样子量出教材第40页中∠1和∠2的度数。

学生动手量一量,看准刻度,记在旁边。怎样看刻度,你有什么好办法?

(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边向右,就认里圈的刻度数;相反就认外圈的刻度数)

3、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1)观察下面两个角,哪个角的边画得长一些?

(2)猜想一下哪个角大一些。

(3)动手量一量,验证一下你的猜想,你发现了什么?

(4)在教材上把左边一个角的两条边延长,再量一量,看看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お

结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张开越大,角越大。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图中的量角器上分别找到相应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注意刻度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点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3题。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师指名汇报各个角的度数,集体订正,要求测量不准确的同学重新测量一次。

3、教材“练习七”第2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分别记下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4、教材“练习七”第3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5、教材“练习七”第4题。

(1)量出图中4个角的度数,并记下来。

(2)∠1与∠3有什么关系?∠2与∠4呢?

(3)你能发现什么?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和本领?测量角的大小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动手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通过对比,观察了解角的大小的实质问题,培养认真、细致和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也激发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人教版四年级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一、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深入了解。

学生已认识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数的读写,在创设情景引入环节,我设计了新世纪小学上学期与这学期的教职工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对比,旨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同时也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但没有对万以内数读法进行回顾。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停留在表面,影响了对含两级的大数读法的积极探究。

二、没有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六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还附有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反复考虑要不要拓展,拓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见识,让数学课具有文化味,但时间肯定要被占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看图你得到哪些信息时?”首先说到了人口数,我也骑驴顺坡走,没有再延伸。为了让两课时的'过度自然,我和学生们借助数位表上讨论了北京市的人口数的组成并试读后,直接出示了例2的典型数据,试读并讨论读法。把第一课时后面的做一做删掉了,学生没有去感受“你知道吗?”中的大数。这些隐形的知识效果肯定是短时显示不出来的,但学生的知识拓宽被限制了。我在思考假如我不整合课时又该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三、缺乏练习巩固知识的时间

两个平行班上完后,都只完成对读法的讨论。缺乏必要的训练。而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后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的正确率不高。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我的设计思路是错误的,我可能要付出双倍的时间去弥补我的过失了。

人教版四年级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在之前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进行学习,学生能及一反三学习起来应该比较轻松。但亿以内数的数位较多,要让学生知道先分级再读数,减少错误率。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

1、请读出6020:

2、读出60200000:

3、读出60206020

4、读数位较多的数时,要先做什么?怎样做?

5、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60206020

6、回忆亿以内数的读法。(请一名学生回答,全班一起读)

活动2:【讲授】新授课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地球上有7000000000人。你能读出来吗?可让知道的学生试一试。

生活中有比亿更大的数吗?举例说说。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让学生了解:

20xx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 0000 0000美元。

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数级扩展成了三级数。)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

(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2)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馈: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来读数。

(2)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学生可能说得不完整,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实际是把亿以内数的方法迁移到这。)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4.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如果刚才学生说到的数中有0的可以指着让学生读读。)

(不管学生说到0的问题没有,都要着重处理0的读法。在读数时,0最难读,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出示几个练习强化0的读法)例如:

活动3:【练习】练习

(1)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读作:六百一十亿?(√)

236 0509 0008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

100 4000 20xx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出答案来了?”(分级了)

(2)教师出示读数的卡片让学生读:

92 0000 0000 267 0500 0000

5080 4000 3000 3 0070 0400

(教师在这要重点抽问:哪个0读了?哪个0没读?为什么?)

(3)选择正确答案

下面各数一个0都不读的是( e ),只读一个0的是( b ),要读两个0的是( c ),要读三个0的是( a、f ),要读四个0的是( d )。

a.20 0202 0200 b.20 0020 0000 c.20 20xx 0220

d.20 0202 0202 e.20 0000 0000 f.22 0220 0202

人教版四年级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8

1、本单元教材内容

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2、重难点、关键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课时划分

6课时

(1)垂直与平行 3课时左右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5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教案6篇

减法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作文5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5篇

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8篇

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通用8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8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科教学工作总结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342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